银行
今天再聊一个大家可能有误区的知识点——中国的银行是低估值的安全股票么?
答案是:大部分时候是,但在经济衰退时期不是。
第一、银行天然具有高杠杆性。以工商银行为例,截至18Q3,工行的净资产为2.3万亿,总资产是28万亿,资产负债率高达92%。当然,监测银行的真实杠杆率,指标会稍微复杂一点,总结下来,在这一轮去杠杆后,银行是一个有12-18倍(含通道)杠杆的高杠杆金融企业。
另外提一下,保险同样拥有8-12倍的杠杆,券商是国内杠杆比例最低的金融机构,前几年加完杠杆后也就4倍左右。
第二、银行的高杠杆性、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才是导致它低估值的根本性原因,低估值是它的内生逻辑,而不是市场偏见。因为每1个百分点的超出“银行拨备计提率”的不良率,对应的是12-18%的净资产损失,反之亦然。这导致了银行的PB估值具有很大的争议空间,类似于股权质押全面爆雷后许多券商的估值跌至1倍PB以下一样。
另外,从国外的经验来看,由于直接融资占比更高,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,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还是挺高的,只是国内的银行体系更为强势,所以压低了这种不确定性。
第三、严格上讲,我们经济有可能会面临一次全面性、系统性的经历回落大周期,而且中间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救场(提升全要素回报率)。
而历史上,即使几轮小级别的经济回落周期,我们的银行估值,也都数次跌至0.6-0.8PB的区间,甚至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前,许多国有银行都“技术性破产”,不良率一度飙升至20%(注意之前的论据,1%的不良率=12-18%的净资产损失)。
包括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,几个参与其中的银行也一度跌至0.4倍PB左右。
第四、一旦经济确认进入下行大周期,那么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甚至恶性通胀,而银行的资产久期远长于负债久期,所以极端状况的出现会摧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。(这里就不展开说了)
所以,我有点无法理解,一边认可经济中期仍有下行压力,但是另一边却继续鼓吹银行低估值的高安全性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考逻辑。
银行从本质上讲,它是一个高杠杆的强周期股,只是中国过去40年的伟大成就,扭转了大家的合理预期,这一点,已经在年初的老板电器上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至于有人用政策和政府信用来解释银行的1倍PB牢不可破的话,那么你可以给他甩过去一个0.4倍PB的“中国华融”,并表示不想和他说话,建议他去和云蒙谈谈心得体会。
所以,做多银行当然是没问题的,但是理由绝对不是它低估值的防御性,而是经济企稳后,高杠杆带来的高弹性。
正儿八经的银行股投资,一方面要看个股基本面,一方面要看宏观走势,第三点才是看抱团效应和风险偏好。三者缺一不可,只看估值低、只看抱团、只看宏观,分别容易犯估值陷阱(持续低于1PB)、抱团失效(20Q4)、个股陷阱(尾部银行)三个错误。
保险
保险其实非常特殊,能讲的点特别多,摘出来一些方便说的要点:
1、保险行业的业绩扰动性和滞后性更严重,加上投资业绩的扰动,起码比银行行业麻烦一点,以PE-BAND为例,保险的PE-BAND有更明显波峰波谷(19年底);
2、通俗的讲,保险的周期性比银行更后面,甚至要滞后半年以上,市场在期待银行业绩和不良的拐点,那么市场憧憬保险的业绩拐点,也要一个季度往后了;
3、原因在于:银行是2B的,贷款对于企业是必须消费品;保险是2C的,保单对于普通消费者是可选消费品。——人们没钱了,肯定会削减对保费等的支出,但是会保住吃饭的钱;
4、别问我可选消费品的茅台为什么不一样,我知道答案也不可能告诉你;
5、所以即使不用PE数据,用大家更常用的EV/NBV体系,我们也看到了去年NBV的转负。保险是强周期股、是强周期股!
6、这里还恰好叠加了几家上市公司对于代理人团队的清理,所以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,越大越有压力;
7、这一点也出现在对国有大行的偏见上,同样也是尾大不掉;
8、还有一个细节,仔细看一下银行股的PE-BAND,你可以看到,一直以来,市场其实是基于盈利确定性、优质零售银行的偏好,沿着PE-BAND炒银行股,而不是基于PB。所以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:银行指数一直沿着PE-BAND的中枢缓步抬升。——没有所谓的低估高估,股价上赚的,都是业绩增长的钱;
9、但是再仔细看一下保险的PE-BAND,你会非常明显的发现,波峰波谷的情况更为严重,波动更大。换句话说:这两年保险跌的太惨了,是因为2017年涨的太多了,超越PE-BAND的上沿了;
10、当然了,现在估值算合理了。但是过去一年保险这么惨的原因,是你们这帮保险粉,2017年搞的太过分了!
Comments | NOTH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