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:股权、经营、治理


今天聊三个ST 公司:股权、经营、治理。

1、第一个是 ST昌鱼

这个公司可能一般人不熟悉,但是老股民,尤其是玩热点的会很熟悉。这个公司在2016年6月开始,从7元涨到24元,当年的大妖股。那时候可是茅台都没大起色的时候。

而公司上涨的一个核心原因,就是“股权变更”。

公司2000年就上市了,主业就是淡水鱼,期间股东变更,业务也做了一段时间房地产,后来房地产又剥离了,又回到了养鱼。大股东北京华普,2003年成为公司股东。随后尝试了一系列并购,但都没成功。

公司主业基本一般,2014年收入1千万,扣非亏2000万,卖了资产后净利润为570万;2015年收入1100万,亏损3500万,亏损状况也不隐藏了。即使在2016年底,2016年底,收入也只1800万左右,亏损4100万。

所以,可以看得出,公司的主要价值,就是“壳”资源。那时候,对注册制大家还不够有信心。

2016年,宜昌市长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从二级市场买了武昌鱼总股本的5.00%。同时公告称,还要继续增持。

在10月底,长金投资称,和其他几个股东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,股权比例占17.51%股份,接近当时控股股东北京华普所持有的20.77%股份。而这其中,长金投资的一致行动协议 因为披露时间晚而违规,还受到了会里调查。

当然,原来的控股股东北京华普肯定是不乐意的。一场股权争斗开始了。

2017年3月,长金系持股比例到了19.98%。只需要0.8%即可超越第一大股东。而大股东却并没有激烈反击。

直到2018年1月才发现,原来大股东股份被轮候冻结了。2019年7月,原大股东实控人因涉嫌行贿被刑拘了。关于实际控制人,就不多说了。大家自行百度下,也是当年在北京都叱咤的人物。还有一家香港公司。

2020年10月,华普的股份 17% 被拍卖给了中融信托。2021年底,公司收入达到了1个亿,亏2800多万。连续亏损,2022年4月,被交易所出示退市函。

一直没说的是,长金投资的GP管理人,是国资背景。

而从完成股权到现在,武昌鱼市值已经不到5个亿,股价也不足1元,远远低于了当时的买入成本(具体比例就不算了,即使从启动前,也差不多有7块钱)。

这场壳资源争夺,似乎都不是赢家。

2、第二个是ST 易购。

连续三年亏损,尤其2021年亏损了432亿元。苏宁的例子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很多了。多元化业务、房地产风险、以及互联网转型。

亏损额具体来看,对上市公司影响角度看,和HD合作的公司净利润亏损209.90亿元,对归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102.85亿元;苏宁金服确认当期对金服公司的投资损失40.44亿元,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30.33亿元。;天天快递计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17.83亿元;家乐福相关减值16.45亿元,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12.66亿元。

多元化的利弊,商业界已经探讨了几十年了。一个核心点就是,多元化不是数量多,而是要基于一个一致性的优势来拓展。

资产收购方面,如果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,还是不要买落后资产,强强合作会出精彩,弱弱合作容易挂彩。

互联网转型,转肯定是对的,但之前的路径,也许还是有问题的。

总结来看,大公司很容易有大的抱负,盘子大、梦想大、四处出击。这个做法在涨潮期容易,但是在收缩期问题会很大。而无论转型、还是拓展,归根还是教员的一句话:

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。

3、第三个是ST紫晶。

2020年2月底,紫晶存储登陆KC板,当时股价最高达到86元。从当年7月开始,股价一路向下,目前只有7.4元。

2019、2020年收入在5亿,净利润在1亿左右。虽没增长,但利润还行。但2021年收入4.6亿,亏损2.3亿。

而导致公司ST的原因主要是,会计事务所对2021年报出具了“无法表示意见”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。认为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缺陷。

不知道是不是科创板第一个ST的。注册制下,类似的案例估计会多一些。这也正常,让市场自己优胜劣汰。

今年ST的、退市的显著增加了,要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、优化的功能,确实要能进能退。不然对优秀公司也是一种不公平。而做好事前披露、事中监督、事后追偿,也许大A的脊梁才会慢慢挺起来。

声明:束斋|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|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|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
转载: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- 公司:股权、经营、治理


如我所说颠扑不破,实乃侥幸得一个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