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长股的评估中,估值应该占据多大权重?


成长股的评估中,估值应该占据多大权重?

我认为,不应该超过20%。

首先要评估的,是当前的投资周期,适不适合它的风格。

要看在当前的周期中,宏观经济总量是否保持下行,对应的借贷成本是否下行,央行货币政策是否宽松,即是否产生了“增长是稀缺的”这种群体认知所需要的宏观金融条件。

宏观金融条件对影响权重的评估,应该在30%左右,这是一切估值运动的温床。

其次要评估的,是投资风格的演绎,是落脚到产业模式上,还是景气周期上。

产业模式和景气周期,是互为依托的。

任何行业都有属于它的景气周期,而好的产业模式,可以抵御景气下行阶段的不利影响,发扬景气上行阶段的有利因素,最终降低周期性,尽可能长的维持高景气度;而行业景气周期的持续迭代,又会深刻的改变它内在的产业模式,推动出新的行业竞争格局。

所以,产业模式和景气周期,要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。

再好的产业模式,比如白酒,处于景气周期下行期,或者产业模式变革期,该止盈就要止盈,而当变革期结束,新的格局成型,并推动景气周期回到上行期,该信仰就去信仰。

同理,那些不太好的产业模式,比如光伏,只要进入了强景气的时代,也要对它保持足够的关注,在产业模式影响景气周期的时候,要敢于果断买入那些可以解决产业模式瓶颈的标的,等待景气预期上行阶段的估值修复。

这两项的评估权重,至少要在50%,这是一切估值运动的根基。

最后,才是对于估值的评估,而且并不是评价绝对估值,而是相对估值,不是评估静态估值,而是评估动态估值。

主链条的估值贵了,就去评估一下辅链的估值是不是不合理了。比如主链如果能看到三五年以后,那么辅链一年左右的景气度,是不是也应该对应的提估值。全搞贵了,就继续往衍生的行业找东西,要相信一个高景气的赛道是有足够扩散能力的,现在的边边角角很可能就是未来的C位。

学会用结构化的思维,去做结构化的估值。不要轻易离开那50%的产业模式和景气周期共振的地方,记住威胁你安全的,只是那30%的宏观金融环境,用高低切换的方法在这50%的地方坚持几个月,也许你就能看到,那个把你从高撵到低的宏观复苏,又像中年人的福报一样,软了。

一定记住,估值这方面的权重,20%足够了。

在宏观金融环境彻底转向前,只有“比较贵”和“非常贵“两种估值状态。非常贵的时候卖一卖,比较贵的时候买回来,就可以了。

脱离前80%的影响因素,单纯强调后20%的影响因素,水平就有点太菜鸡了。

声明:束斋|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|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|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
转载: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- 成长股的评估中,估值应该占据多大权重?


如我所说颠扑不破,实乃侥幸得一个真